今年國片一部一部上映,好評不斷
在疫情嚴峻的環境下,從年初開始,許多好萊塢大片都選擇延期上映
臺灣全民抗疫成功,不僅讓本土觀眾有更多機會看到好電影,也讓國際各項影展看到臺灣的好作品
隨著臺灣近幾年社會風氣的改變
「同性戀」的話題不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反而有更多機會去討論
一部描寫初戀的電影,這段戀情不僅被時代背景而埋沒,同時也在兩位主人公心裡埋沒長達30年
一段感情可貴之處在於,在這段時光裡,你視對方是特別的存在,對方也同時視你為特別的
「如果你給我的,跟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兩人能相遇,甚至相戀,這是多麼困難又難得的事
兩位主角在電影裡並不是經歷告白-交往-分手
不像大部分的關係有個開始也有個結束
觀眾在觀賞電影,情緒最多的時候,不外乎是分離的橋段
因為感到可惜,往日的美好時光跟物是人非的場景形成強烈的對比
但這部電影,我甚至不知道兩位主角的感情線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沒有驚天動地的相遇,也沒有轟轟烈烈的過程,就在不知不覺中,這份感情悄悄影響他們一生
其實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冒出疑問「他們現在是朋友還是戀人」
粗魯一點的說法是「他媽的到底啥時要告白」
覺得Birdy自始至終只把阿漢當作好朋友,阿漢過度解讀Birdy的行為
學妹的出現也一度讓我更確信,Birdy只是把阿漢當作最好的兄弟
隨著劇情走向,我的解讀能力逐漸下降
我的心情跟阿漢的心情重疊了
一下子覺得他喜歡我,一下子覺得他對我只是朋友,一下子又覺得他在玩弄我
我記得在浴室那場戲,Birdy最後跟阿漢說「對不起」
聽到的當下,我恍然大悟,Birdy是喜歡阿漢的,但他不能承認
所以他跟學妹交往,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日子,只把阿漢留在他心裡
我覺得Birdy很自私,不承認喜歡阿漢沒關係,但他在阿漢想說出自己心意的時候徹底踐踏他
即使這些行為是做給外人看的,但同時也重重傷害到了阿漢
Birdy努力想要隱藏真正的自己,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辦法承受
既擔小又懦弱的表現,最後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
在海邊的時候,Birdy只是靜靜的陪著阿漢
阿漢明白,他們不可能,但他們心裡是有彼此的,這樣就足夠了
雖然是雙主角,但故事的出發點是阿漢
不管是感情的表達還是自我的困惑,亦或是對這世界的矛盾,觀眾對於這故事的了解都來自阿漢與神父的告解
阿漢始終想搞清楚,搞清楚自己的感情和Birdy的感情
我很喜歡電影裡阿漢誠實面對自己的方式
他了解並接受真正的自己,對這世界提出質疑
電影後半,兩人在講電話,阿漢在另一頭唱歌的橋段是讓我最印象深刻
阿漢把自己的思念轉成歌曲,說給Birdy聽,毫無保留的傳達自己的感情
反觀Birdy,只是在電話另一頭泣不成聲,說不出口,靜靜的接收阿漢的思念
我不禁思考「喜歡」這件事難道換了性別就不是與生俱來的事嗎?
為什麼阿漢這麼努力的喜歡,卻依然沒有結果?
男生愛女生,女生愛女生,男生愛男生,女生愛男生
為何明明都是愛,卻需要經過不同的考驗和努力
即使在同婚通過,社會運動的支持下,社會風氣也許改變了
但人的想法沒有變,異樣的眼光還是存在
歧視,霸凌,都源自人類強制規定的「不一樣」
即使這部電影拿掉兩位主角的性別設定,我們依然會被這份感情所感動
讓我想起前幾年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這兩部電影擁有相同的地方是「遺憾」,兩部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局
我個人對於悲傷的結局情有獨鍾,因為腦海裡會不斷回味
想著「可惜啊~」的同時,又想著「幸好啊~」
可惜兩位主角最後沒有走在一起,但幸好他們在這一生遇見了彼此
在紀錄觀後感的時候,回味電影內容的同時,感情也湧上來
想起自己的初戀,想著這是不是也值得稱為「史詩般的電影」
我們有平凡的相遇,平凡的相戀,平凡的分離
我們的平凡,在我心裡卻是特別的經歷
即使他在幾年前意外去世,我還是偶爾會想起他
我不知道我跟他的回憶,在他心裡是不是也是史詩般的電影
但在我心裡是,永遠是
我想,這部電影最難得可貴的是兩人同時是彼此的初戀,也同時是彼此人生中史詩般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