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大屠殺」這段歷史十分印象深刻
從這段歷史驗證了「人性本惡」的說法
人們深不可測的惡意只需要一點點煽動
這場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屠殺
從書籍及電影中的描述就足以讓人心驚膽顫
記得有一年的暑假作業是要從三本書中擇一,並完成讀書心得
而我選擇了《安妮的日記》,就此打開對這段歷史的認識
其實剛讀完,並沒有太多想法,甚至懷疑情節真實性
直到更多的書籍及電影揭開更多故事
慢慢了解到
這段歷史也許比文字描述還要殘暴血腥
但多數有關這段歷史的作品
並不是著墨於直接傷害的手法,或描述受害者死前的遭遇
反而是透過周圍的事件慢慢揭露這段歷史
穿條紋衣的男孩
利用孩子們的視角描述時空背景中人們的態度及風氣
辛德勒的名單
展現出亂世之中一個人所作的決定拯救無數人的性命
無數的作品,雖然不像歷史紀錄片,卻讓人不禁覺得
正因為這段歷史令人髮指,時至今日也不敢暴露在世人面前
這部電影的特色,沒有殘忍血腥的畫面
而是利用角色台詞,背景聲音,或是轉場畫面
讓真正的故事隱藏在故事背後
多數電影的背景聲音會顯得微小,以凸顯角色對白以及情緒
但這部電影用了很多背景音,像是鳥鳴,人聲或是燃燒的聲音
似乎在提醒觀眾注意遠方正在發生的事情
電影主角在歷史上有明確記載
是實際參與這段歷史的核心人物之一 Rudolf Höss
故事聚焦主角在圍牆內的生活環境
美麗的房子,愜意的野餐,歡樂的派對
對於圍牆內的人們來說,圍牆外的事知道卻無所謂
知道每天從牆外經過的火車,不是運送物資,也不是人們旅行的交通工具,而是為了運送上千名的猶太人進集中營
知道夜晚從窗外響起的聲音,不是工廠加緊製作物資,也不是軍事演練,而是猶太人生命最後的吶喊
圍牆把猶太人阻擋在外,卻也隨處可見他們的痕跡
主角洋洋得意地展現他專為猶太人設計的新型武器
僕人仔細清洗主人鞋底下沾染的不知是泥土還是遺骸
女主人借著鏡子端詳著新得的裙子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媽媽遠道而來,兩人在花園裡散步
女兒一路介紹花園,母親打量著房子的設計
與之反方向的是牆外沿路浮現的黑煙及火車的鳴笛
圍牆內一路展現花園內蓬蓽生輝的各式花草及新栽種的蔬果
與之對比,圍牆外唯一前進的方向是通往死亡
一個簡單的畫面就讓我在電影裡體會到生與死的瞬間
電影裡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置身事外
像是前面提到的女主角的媽媽
最後受不了窗外日以繼夜的騷動及良心的譴責而離開
還有一個女孩總是在傍晚潛伏,冒著自身危險送糧食
這些寫實的善與惡,成功的讓這殘忍的世界多了一點溫暖
故事後半,主角調職到城市
畫面從主角下樓不斷乾嘔切換至博物館內清潔人員打掃的場景
接著主角繼續下樓
不知為何電影安排了這樣的一個橋段
主角突如其來的嘔吐再加上畫面的跳轉
總覺得導演想要表達
即便時間過去了,這個空間發生過的事情也不會因此消失
時至今日,希望主角也能體會這段歷史多麼得令人難以承受
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但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
如今活下來的都是勝利者
也許因為立場及信仰不同,造成對事情理解或陳述方式不同
而佇立在這片土地上的建築物以及遺留下來的物品
他們保留這些痕跡,訴說著這段歷史
奧斯威辛集中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如今已改建成博物館
靜靜地提醒世人別重蹈覆轍,希望有機會也能去參觀
圖片擷取至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