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電影終於上映了
我很喜歡戰爭片,因為我喜歡歷史,了解歷史有助我更了解現在
電影總能把書本上的歷史故事講得更生動,體現出讀書時腦海裡的想像
一開始一直看到1917榮獲多項大獎,才開始認真了解這部電影
如果只是簡單的訴說史實,不會有那麼高的殊榮,一定有其他特別的地方
「一鏡到底」顧名思義就是單個鏡頭持續到底
說來簡單,實際拍攝起來可是很辛苦
不僅是在考驗整個團隊的默契,更是考驗導演的能力
光看片名,你也許不會知道它要訴說的故事
在看電影以前,我一直在思考片名的意義
為什麼它不像其他戰爭電影是以事件做為片名呢?
例如近期的"決戰中途島",一聽就知道電影背景
看完電影我才明白,它故事的主軸從來不是那個事件,是整個時空背景
故事是虛構的,但電影中呈現的畫面,提到的戰役都是真實的
導演利用長鏡頭去拍攝,就像是觀眾自己置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讓兩位主角出任務,就像觀眾的嚮導
一路上經過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個軍營,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過的
我猜,這也是為什麼片名為"1917"
因為這部電影是想觀眾藉由故事去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是1917年所發生的事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除了觀察主角們的表情與動作,還會注意到周遭的環境
比如說主角到德軍撤退的陣營的時候,整個軍營的構造
還有被廢棄的村莊,等等的
我覺得這部電影讓我最喜歡的地方也是它就算聚焦在主角身上,同時讓觀眾不自覺的觀察其他地方
宛如自己是第三個一起出任務的人
每次看戰爭片,都會被患難中人類的團結互助所感動
一開始Schofield士兵其實對這個任務很不上心
應該說他只是作為陪伴的角色
確保Blake士兵能夠成功傳達訊息,拯救包含他哥哥在內的1600條性命
夜以繼日的防守,進攻,戰事陷入膠著
當Blake在路上提起自己的家人的時候,Schofield沉默不語
「沒有人在家等你嗎?」
我一開始也以為他沒有家人,直到故事最後拿出的相片中才揭曉
我想,如果是我,也希望我的家人不要等我了~
也許第一年還會期望自己回的了家,能跟家人過聖誕節
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早就已經不抱希望了
「Hope is dangerous.」
有些事情一開始不抱希望就不會失望而終
能不能在戰場中活下來都是個問題,哪還有時間想回家
直到同伴Blake死去,Schofield聽著他最後的遺言,看著他在死前還緊緊握住的照片
也許是同伴的遺言讓他拼死完成任務
也許是途中遇上的女士與嬰兒讓他想起家人
也許是他突然想相信這份希望
即使筋疲力盡也要阻止這場攻擊,拯救同胞性命
故事一開始他依靠著樹睡覺,什麼都不想
故事最後他倚靠著樹休息,看著照片,期待他返家的那一天
這部電影還集結了不少大咖作為將軍等重要角色
不得不說,主角把信拿給上級請他取消進攻的時候
那個頭頭居然完全不鳥他,連信都不讀
真的是完完全全的雷隊友欸
我超級生氣,讀信會要了你的命嗎?
記得之前在一部戰爭片看過一句話:「我每天都要決定送多少人去戰場上送死,這對我來說容易嗎?」
身為任務的指揮官,腦子裡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判斷嗎?
他只顧及自己的面子「我們要乘勝追擊」(狗屁),完全沒考慮到真正在外執行命令的夥伴們
就因為想要趕快結束戰爭才不能魯莽做出決定
幸好,最後有成功阻止這波攻擊
原本預計本篇會在奧斯卡頒獎以前完成,但來不及
既然奧斯卡已經落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恭喜得獎者與得獎作品
雖然我沒有所有參賽作品都看過,像是愛爾蘭人(片長209分鐘,我需要時間)
但個人為1917的導演-Sam Mendes感到可惜
最佳影片由韓國電影-寄生上流獲得,也是我心中所屬
但最佳導演私心真的希望是1917
最佳影片是從這部電影的所有層面去探討它的價值,音效、服裝、故事、演員......等
1917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脈絡也不像其他劇情片能夠高潮迭起或是創造反轉
也許這是它的弱點
的確,寄生上流的故事比1917更深刻,更發人深省
1917的特色是「一鏡到底」,在業界,導演們常常用「一鏡到底」來突破自我
看完1917,我深刻感受到導演對一部電影的影響有多大
我跟大家分享不是想要否定得獎者,或是讓大家贊同我的想法
電影之所以每天都能玩出新的火花,就是因為我們都有不同的想法
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更多好電影,好導演
重點,吸引大家進電影院看1917
而且我相信,在Sam Mendes自己心裡,他完成了一項創舉
他讓這世界再擁有一部好電影,這是無可否認的,有沒有得獎也不重要了
最後,今年的奧斯卡圓滿落幕,要繼續追其他優秀作品了
圖片擷取至youtube